公視主題之夜SHOW《你選擇結束生命後,我重新學習活著》《別再叫憂鬱症患者看開一點!》

很感謝二度上 公視主題之夜 SHOW ,剛好都是遇到同一個企劃 許景惠,算是蠻有緣的,也欣賞企劃的體貼與勇氣。 第一次上主題之夜主題是《別說憂鬱是自己選擇的》比較以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志工身份,去談論面對身邊的人的自殺意念,雖然我的自我認同比較傾向陪伴者而非照顧者。這次我是以自殺者遺族身份,在節目談這個主題《你選擇結束生命後,我重新學習活著》。 雖然我在節目上話不多,現在在這裡公開分享還是有點不自在,抑或是讓已經知道的人,覺得我講來講去就那些。但又感受到某些主題的重要性,總覺得需要反饋什麼? 我一直在想,面對身邊的人自殺過世這件事,並不是多發生幾次就可以熟能生巧。 每一次發生,都代表著自己性情與體質的改變。記得我在節目上,聽著妍安分享著,身邊人自殺後對於時間理解的概念,可能只剩下自殺前與自殺後了。 而我自己分別在15歲與25歲經歷親人自殺,雖然真的很不喜歡把自殺這件事,全然跟精神疾病扣連。第一次面對大阿姨憂鬱症自殺後,影響了我身為精神疾病陪伴者的觀點,特別是討論到自殺意念的時候,我會對有自殺意念者,自殺後的世界是有想像力的,好像是面臨再自殺可能的一種預備,也是自我保護。

公視主題之夜SHOW《你選擇結束生命後,我重新學習活著》《別再叫憂鬱症患者看開一點!》
公視主題之夜SHOW《你選擇結束生命後,我重新學習活著》《別再叫憂鬱症患者看開一點!》

《水漾的女人》(Undine,2020)

從《回不去的時光》《過境情迷》了解到導演克里斯欽佩佐,在他的作品劇情中風格極簡,因此他習慣把重心放在角色刻畫上,然而他的角色對於感情,向來執著念念不忘,瀰漫著對曾經熱戀的緬懷,情侶之間的擦肩而過,隱射大環境的無常,藉由愛情展開歷史縱身。 《水漾的女人》也是用愛情隱喻史觀,水面之上是沼澤之地柏林,經歷時代風雨。水面之下溫蒂妮的悠遠神話,歷經小說、音樂、舞台劇反覆演繹,不斷再現溫蒂妮的戀情上岸,與人類相戀。《水漾的女人》就是將溫蒂妮神話再現的電影作品。所以,《水漾的女人》直譯《溫蒂妮》會更精確,但考量受眾並不見得知道溫蒂妮這個德國神話。因此在不知道溫蒂妮神話,看《水漾的女人》會覺得是一部社會案件,情殺電影。 當溫蒂妮說出:「如果你離開我,我會殺了你」觀眾大概會像電影開頭拋棄溫蒂妮的男人那樣,認定溫蒂妮是一位無理取鬧的女人。但是對溫蒂妮來說並非如此,在溫蒂妮神話裡面,她被設定周旋在湖泊水精靈,必須與人類相戀才擁有生命。當她遭受戀人背叛,等同性命被奪走,再次被遺棄水中,不過在她喪失靈魂之前,會先殺掉背叛自己的戀人。因此,溫蒂妮玉石俱焚的愛情遭世人傳唱,就像不斷再現她無法擺脫的詛咒。

《水漾的女人》(Undine,2020)
《水漾的女人》(Undine,2020)

《信箋故事》 (The Tale,2018)

由導演真實經歷改編,描述13歲少女愛上40歲馬術教練的故事。 猶然記得在《在高速公路游泳》一名男性受訪者說過:「我17歲被我室友強暴,其實我在想…我喜歡他。」非當事者總是難以明白,性傷害底下是否還存在愛情?研究顯示,在性侵案件中,加害人主要發生在熟人之間,以男女朋友性侵比例最高,占據18.5%。其次親屬關係的加害人。追求真相正義之時,社會上過往往忽略,過多的性暴力(爭議)源於插槍走火、溝通不彰、以愛挾持。但觀看性暴力的群眾們,謎題未解謎底先拆,單方面指控誰性侵、誰誣告,鋪天蓋來的謾罵,如觀賞英雄電影般,藉由個人的偏好理解,把其中一方殲滅。最終受害人的聲音易被解讀成「控訴」,而受害者的聲音被控訴化,勢必受害者的聲音形塑成武器,當加害者又是受害者親近之人,受害者的痛苦容易演變成抱歉,「是不是我的感受反過頭傷了對方?」到頭來講究正義與真相背後,其實解決不了複雜的愛與痛關係。 《信箋故事》就是把性侵推向複雜層面,兩個不同年齡層的自己交互辯論,解構性侵受害人的心境轉變,關於「心境轉變」社會真的能接納「心境轉變」嗎?社會告訴你答案卻是:「『心境轉變』不過是『想想不對勁,哈哈哈』」許多性爭議以及非合意性交都是缺乏溝通最終釀成悲劇。一方還來不及反應,另一方已經開始自嗨。當然更嚴重一點的,事件的發生本是場預謀。《信箋故事》是一部關於「誘姦」的電影,40歲馬術教練,以教導13歲少女成為女人為由,進而發生性關係。教練抓準青春期的Jennifer為了展現自我,想成為與同齡人不一樣的人,對著Jennifer說:「你真的很特別。你很成熟,我想把你從那些愚蠢的年輕男孩那裡拯救出來。」

《信箋故事》 (The Tale,2018)
《信箋故事》 (The Tale,2018)

《燃燒女子的畫像》(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,2019)

故事簡要講述年輕女畫家瑪莉安受貴族委託,幫富家小姐繪製肖像。類似小姐出嫁進新家,事先把自己的肖像放置家中,提供夫家預覽用。前提是小姐不願嫁人,拒絕露臉讓畫家作畫,所以在畫師瑪莉安到來之前,已經許多畫家因為無法完成小姐的畫像,被炒魷魚。小姐的母親想到一個策略,要求瑪莉安喬裝女僕的身分,伴隨在小姐身邊,偷偷觀察她的言行姿態,在小姐不知情的狀況下,瑪莉安暗自把小姐繪製下來。 《燃燒女子的畫像》劇情運用繪畫者與被畫者的碰撞,架構兩位女子的感情升溫。瑪莉安像一位紀錄片導演,遇到一位難搞的被攝者,千方百計博取被攝者信任,以便完成拍攝任務。雙方諜對諜神情交會,不巧火辣的目光交錯,透射彼此的內心。每當我們目睹一場優秀的藝術饗宴,我們很難斷定幕後功臣源於演員精彩演出,還是導演的導戲功力;之於一張精彩的畫作擺放眼簾,我們該讚嘆畫家畫功了得,還是被畫者的容貌早已滲透畫家的心。 《燃燒女子的畫像》蘊含渾厚的古典美學,畫家瑪莉安陪伴小姐過程,斑駁的彈起韋瓦第的《四季》,而韋瓦第是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,正好相應視覺美學,室內攝影的光線運用,聯想到巴洛克時期畫家林布蘭以及拉突爾的繪畫風格。拉突爾是一位善用燭光營造氛圍的畫家,「燭光」在電影裡幾乎是吉祥物的存在。巴洛克時期畫家作風,畫家即是造物主,縱使巴洛克時期之後,經歷洛可可、新古典主義、浪漫主義…等。光影畫面的布局依然交由畫家親手「設計、創造」,直到19世紀攝影術的出現,激發繪畫風格轉變,畫家不再是造物主,把掌控權交給眼前的光景,畫家必須從室內作畫轉移到室外作畫,仿照攝影術「捕捉」眼前的景象,透過畫筆將瞬間變為永恆。

《燃燒女子的畫像》(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,2019)
《燃燒女子的畫像》(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,2019)

2018TIAF台中國際動畫影展觀影紀錄

《戰地記者之死》是用動畫混搭的紀錄片,紀錄片用動畫輔助呈現其實是常見之事,這類出現在紀錄片動畫片段多半外包。《戰地記者之死》的導演本身為動畫專業,當然導演在拍攝紀錄片時,可為影片量身打造動畫片段,比平時所見的外包動畫更具感情。影片中的動畫並不是為紀錄片輔助,而具有長片規模的思維,設計每個角色、性格、三視圖……等。而實拍片為加強整體的真實性,動畫則表現著導演的內在情感。 《戰地記者》描寫導演的表哥克里斯,死於南斯拉夫內戰,遺體身穿外籍傭兵制服。影片反覆提問,瑞士戰地記者克里斯身處中立和平的國家,為何要深入險境,接觸戰亂。以記者身分須保持客觀,但其實資訊由人的口中說出早已不客觀了。當戰地記者陷太深很快也會捲進軍隊,為了深入報導潛入軍隊還有辦法抽身嗎?克里斯做法也許過於單純,當克里斯準備將一手資料交給同事,同事早已知會出事,也許不妙的感覺自從克里斯加入軍隊開始。 戰爭沒有好人與好人,只有壞與更壞。為了打造一名殺手,會進行屠殺訓練,從部隊挑選較不敢殺人的人,在眾目睽睽下腎上腺素爆發為了證明自己,很快的每名士兵都殺人不眨眼。克里斯彷彿從舒適圈慢慢遠離,從故鄉瑞士,來到克羅埃西亞報導,再潛入軍隊,直奔黑暗從此無法回頭。訪談中,克里斯的母親談到,她依然懷念兒子在床邊說笑的日子。

2018TIAF台中國際動畫影展觀影紀錄
2018TIAF台中國際動畫影展觀影紀錄